20 min read

數位遊牧的真相-第一年學到的事 (Digital Nomad Reflections)

自從去年農曆過年開始準備遊牧的各種事項:賣傢俱、打疫苗、收行李、搬離台北回台中和家中兩老說再見,到現在在台中完成這篇回顧時,自西班牙、美國、墨西哥遊牧也差不多將近一年了.雖然說自從30歲那年決定從科技業轉職當健身教練後人生變動的劇烈程度大概是有生之最,但開始數位遊牧的 2020年又創了另一個新的巔峰,除了因為podcast 讓我認識了改變我人許多改變我對人生想像的好友外(謝謝你們!),也意外在西班牙創了運動科學海外人社團 、回到美國後和在澳洲Wei教練辦了第一場的「做自己的健身教練課程」的先導工作坊.一直到後來到經歷burnt out、在水壩露營區的營火中找回初衷,並在墨西哥的海邊小鎮開始冥想的曼陀羅繪畫,和在Movement Mexico找到現階段最適合自己的訓練形式.

而這一切都在從單身踏入婚姻的新婚狀態、在全球疫情中同時在世界不同角落不斷遷移的過程中發生!今天這篇是個非常長的回顧,希望能藉由我的經歷,給同在訓練與作為solopreneur (自雇者)的紅塵中打滾的大家一些鼓勵.

*此篇回顧的寫作開始於2021年即將回家、在墨西哥市倒數兩晚的凌晨六點.如果想完全沈浸於安吉此篇寫作的心境,歡迎搭配享用Caetano Veloso 的 Triste Bahia 這首歌.

前往墨西哥前的美國最後一站-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

數位遊牧的動機

作為某國立台灣大學最嬉皮的外文系畢業生,我的骨子裏的就和其他同窗好友一樣.留著想要流浪的血液,這個想透過學習不同文化框架不斷挑戰自己既有的價值觀、翻轉「一定要以什麼樣的方式生活」、「一定要以什麼標準衡量人際關係和人生價值」的慾望,在讀了Tim Ferriss 的每週工作4小時」第一次接觸到了數位遊牧的概念,並在轉職健身教練前第一次獨自去清邁旅行時親自認識了當地來自德國、西班牙、瑞典的遊牧人們後,發現這個概念能夠被真實實踐的可能性.

可惜那時對於自己何時能過這樣的生活完全無法想像,對比周遭的人我的想法太幼稚又不切實際.直到在台灣遇到了與我的價值觀非常相似,也是digital nomad、現在的人生伴侶米寶,並認識他在世界各地認識的有者非常特殊價值和生命經驗的遊牧朋友、以及根本是社會學課本教科書上才有的理想是社群後,我們才決定結婚並一起開始遊牧生活.抱者在異地建立能夠屬於我們的獨特社群的理念,帶著我剛起步的好奇槓鈴podcast,離開台灣、一同前往第一個目的地西班牙的Canary Island.

(關於做健身教練要如何遊牧以及我對跨國婚姻的看法,可以聽我和離島人訪談)

nomad leaving home
去年2月底凌晨要搭車前往桃園機場前,和台中的爸媽說再見

一、遊牧生活是對理想社群的建構與解構

在遊牧時遇到疫情在全球爆發,和不同國家的人一起閉關經歷封城一個多月,在封閉小島上接受疫情的衝擊,到美國對於疫情措施非常分離的社會、再到幾乎沒有案例的墨西哥熱帶海港,這一路上當地社會對疫情的回應和每日相應的活動形式都呈現者非常不同的樣貌,也很容易引出那些在路上遇到的人們不容易看到的那面.慷慨地、自私的、caring的、冷漠的,這都和我們所想像的以慷慨和愛所建立的社群是非常不同的.

我希望能透過認識來自不同文化的digital nomad 挑戰自己原本的價值觀,不管是home schooling、建立互相扶持的社群、重新檢視工作價值等.我想像每天都是深刻的對話,一起煮晚餐、一起聊聊生命至關重要的事、一起探索建立不同人生價值的可能性.但一路上遇到的人們除了追求不同工作和生活形式的自由外,其實想法和社會主流非常類似的-為大公司工作是值得驕傲的事、缺乏對人際關係理想化地願景,沒有晚餐的人生思考沙龍時間、大部分的人還是以啤酒間屁話或熬夜打電動為人生樂事.這些都和我對數位遊牧的社群生活的想像有非常大的差異.

雖然後來在Puerto Escondido 找到了我的社群,但漸漸地我也才理解,是自己把數位遊牧社群想像的太單一了,我忘了不管是種族、文化還是特定生活形式的事情,同質性本來就是自己想像出來的;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那些曾經遇過的美好人類之所以美好是因「他們是誰」,而不是因為他們是digital nomad.也因此,我學會了不要對生活抱有太僵化的期待,也真正懂得珍惜那些一路上遇到的那些獨特的美好靈魂.

(附上我們游牧滿月時,在Canary的Co-living CWC 分享游牧原因的影片)

二、產出的 Podcast 很多,吸收的知識卻太少

一開始想辦podcast,是因為我從 podcast上吸收到的各種思考框架完全翻轉了我對於自我人生敘事和這個世界的思考框架,並幫助我獲得進行促成人生大改變的各種小實驗的勇氣.但開始好奇槓鈴Podcast後,我卻太埋沒於製作podcast的流程,加上自己編輯音檔時就是不斷處於聽進聲音的狀態,開始對生活中再聽別人的 podcast 感到疲乏.

結果就是一年下來累積聽的podcast大概不到辦podcast前一個月聽的量.不斷的再產出,吸收得卻太少;以至於到最後對於自己的看法也覺得了無新意:一直在講類似的人生主題、切入觀點也不斷重複.缺乏創新,製作podcast 成了變相的重複行政流程,自己覺得無法帶給聽眾新的幫助,在自我成長上也好像停滯了,以至於有時無意拿起一本新書的隨便看幾句話、都會有腦袋大翻轉的感覺.

因此今年的目標是:重新分配產出和學習、吸收新資訊的比例.在跟上產出進度的同時,也要放慢腳步、留時間給新的podcast、書和不同的交流活動,讓這些腦袋重新汲取養分,再回饋到產出的作品中.

三、學會察覺並掌控自己的情緒狀態

一年前我參加了米寶關於重新檢視人生和工作價值的課程 Reinvent,聽到很多人深信「工作一定要很痛苦(suffering),不然不算是工作.」這樣的觀念,感到非常不可思議- 這根本是受虐狂吧?工作的時間佔了人一生快1/3, 工作當然是要追求熱情跟快樂呀!

但是在年中一場 Burnt Out 以後,聽到PTA Global 創辦提醒運動產業創業者要學會覺察工作時情緒狀態的訪談,我才驚覺自己就是工作就是要suffer的信徒!當我想到編寫一個訪綱、剪輯 podcast或編寫線上課程教材的時候,如果我沒有給自己壓力、要求自己要正襟危坐、戰戰兢兢的完成待辦事項,或者沒有為了工作小熬夜或犧牲午晚餐的時間,我就不算有認真工作,就對不起好奇槓鈴的聽眾、節目來賓、或是上課的學生!這個「工作感覺到有壓力,才算是有認真的工作.」也是造成去年後來年中大 burnt out 的最主要原因.

意識到這樣的工作信念,是翻轉我與工作的關係的新起點.在數個月下來、不斷地練習控制自己在工作時的情緒狀態後,我已較能在不感到自我批判的壓力、放鬆而專注地進入心流地工作.

nomad beach computer

四、老梗才是真理:健康和愛才是生命最重要的事情

在西班牙封城前米寶去拔了顆牙,在封城的40幾天裡,我們每天都在有小和尚雕像的陽台,望著近在眼前卻沒有機會造訪的紫色夕陽下的山丘;好不容易等到解禁的第一個禮拜,我們終爬上那山丘、好好的看看Las Palmas城市的風景.沒想到當天早上回家後,米寶昏睡了一個下午,然後就開始了因為拔牙感染、長達好幾個月的身體免疫和神經系統的抗戰.我們看了超過十位的牙醫、神經科醫生,沒有任何醫生能解釋米寶的症狀(直到最後我說服米寶去看了紐約一位牙醫背景的NKT老師才得到一些可能性的推估).這段期間裡,我們每天都筋疲力竭的在摸不透的西班牙醫療機構和語文間週轉,回到美國後更變成處理驚人的醫療保險費問題.

在那幾個月,我突破了好幾個好奇槓鈴的里程碑,但工作面上的成就感總是抵不過看到自己的伴侶因為健康狀況的擔憂.雖然我們從來沒有辦婚禮,但電影裡證婚人主持婚禮時所說得「for better, for worse …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每天都在新婚的我的腦海裡迴響.如果生活中不能好好的愛所愛的人,得到再多所謂的創業家身份的徽章也有什麼意義呢?現在的我很感激米寶已經在恢復的路上,而這一段經歷也讓剛開始建造自己新工作身份的我,更警惕當愛和工作在角逐我的時間和關注的時候,愛永遠都要擺在第一位.

我和米寶在閉關時的夥伴-小和尚和山丘

五、好奇槓鈴是個人還是品牌

在前半年開始經營好奇槓鈴時,我總對如何呈現自己有不合理的期待:覺得「專業」地經營品牌「應該」要乾淨的將個人和品牌切割,包括「應該」以「專業無情緒」的主持人口吻進行訪談、要發健身品牌粉絲會看的貼文、不要講太多關於自己的事,或者如果對於經營或人生遇到挑戰也盡量不要透露自己真正的想法.

但是在大burnt out後、離開社群媒體閉關反思的某一天,我在荒涼的美中一個州立國家公園裡一晚6美元的營地露營.我們煮完泡麵後,就靜靜坐在營火前聽著昆蟲的叫聲,慢慢看著一根根丟進火堆裡的樹枝、接二連三的燃燒成灰燼,我突然感覺:「阿,人生的各種名聲、事業、收入的外殼都撥掉後不就也是這樣嗎?只剩下自己和自己的呼吸、以及眼前當下正在發生的人事物而已啊.」

突然間我發現我不想再為一個自己「想像的品牌的樣子」生活了,如果不能好好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那拒絕企業穩定的薪水、承擔自己工作的風險又有什麼意義呢?現在我只做真心想做的企劃、只寫真情流露的文章.看書或進修不再只因為經營一個健身品牌我「應該」這麼做,而是我「真心」想學習得做的選擇.

雖然下了這個決定後社群媒體成長得很慢,產出也不如以前的多,但我可以很高興的說:現在的我想到好奇槓鈴是感到驕傲並且期待的,而不是想到好奇槓鈴就想逃跑;我也能有信心的說,在這改變的路上才會真正結交到因為認同我的價值而認識的朋友,而不是吸引只想滑手機滑過一個不具靈魂、任何人都可以取代的健身平台的 follower 而已.

營火
與外界完全隔離,是回歸自己內心最好的方式

六、Global or Local? 數位遊牧的難題

在看完 Derek Siver “You don’t have to be local“ 的文章後,我也發現線上或線下社群是決定我的生活滿意度很重要的關鍵.我想很多經營「有線上社群的個人品牌」的 digital nomads 們,應該都會遇到這樣的困難點:當線上活動進行得如火如荼時,關掉電腦後發現自己做的事跟當下的生活好像有點疏離.沒錯,選擇數位遊牧型態的好處就是你可以在任何地方生活,而收入來源卻不限於所在的國家.但可惜的也是儘管你可以透過線上工作認識世界各地的朋友,但卻很難讓他們成為你線下生活的一部份,甚至因為時差的關係常常犧牲睡眠來辦活動,或需錯過當地大家社交的聚會的機會.

有時候我覺得線上虛擬活動太多,已經和當地生活快要脫節的時候,就會暫時離線一段時間.不過如果工作和生活圈完全轉為local,又會覺得生活不夠多樣化.有時幾個禮拜沒做訪談或辦線上活動,就會覺得好像生活被匡在一個小泡泡裡,跟世界切斷了連結.這時候就會很期待在和線上的朋友見面,提醒自己仍舊屬於一個廣大的跨國社群.

慢慢的我也了解到,對我來說,不可能將生活調整為100% 的 local 或100%的 global;但是如果能維持在70% local、30 % global,會是最理想的狀態.接下來就是要去思考要怎麼樣打造這樣的狀態呢?

家族晚餐聚會時,正好是我的跨時區工作時間

七、「你現在在做什麼呢?」- 不要急著把自己標籤

開始遊牧後,當別人問起「你的工作是什麼?」,我總找不到一個最好的答案回答.是健身教練嗎?我還在進修各種證照,但已經一段時間沒教課了.是podcaster嗎?我有在做podcast,但那不是我的主要收入來源.也許可以用solopreneur 或自雇者這種含糊不清的詞來概括,但這有回答跟沒回答好像也沒什麼兩樣.

一開始只要被問到這個問題,我的存在焦慮感就會大爆發.在離島人節目上分享遊牧經驗時,主持人依榛問我「作為健身教練要怎麼游牧呢?」,那時我才突然懂了,「用職業來理解一個人的存在」也許很方便,卻抹殺了認識這個人(或自己的更多可能性).當我們離開學生身份後,就會再跳到職業蘿蔔坑裡,就連 tinder 的自介檔案裡,職業也被放在名稱後的第二重要順位(笑).然而如果一個人對於世界保持不盡的好奇心,怎麼可能讓已經挖好坑的職業來定義他呢?

用職業定義自己最危險的,就是極可能忽略了自己看到不同人生樣貌的可能性.當我還在科技業時,最害怕轉職就是那時以為「如果我當了健身教練,那我就不能做研究、不能玩市場調查、不能去 networking events 認識很酷的不同背景的女性」等現在想起來很荒謬的「不可能」.當時的我,也是因為自己以「社會定義那個職業該有的生活方式」來想像人生,認為做了一個選擇後,就要放棄其他自己也想要蓬勃發展的面向.好險我當教練後除了健身教練「份內」的事-賣課、上課,我還非常「不務正業」地學了不同的網路工具、跑去做 podcast ,並因此認識美好的人們、得到各種以前從未想像過的工作機會.

經過了一年,我開始對這種沒有明確自我定義的狀態感到較為自在,並且感到焦慮的時後,不再藉由急著「幫自己貼標籤」找到確定感,而是慢下來問自己的心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當自己說「不再想要某種身份」的時候,問問自己是因為不再有興趣嗎?還是恐懼自己做不到而找的藉口?我也了解到,如果想要過這種充滿不確定(但100% hell yeah!)的生活,最重要的不是學會某個特定重要的技能,而是「 unlearn (忘記、拋棄)」的能力-隨時都準備好拋棄過去學到的觀念、方法或世界觀,快速地改變、往自己重新選擇的方向邁進.

最棒的身份- 在Puerto Escondido找到的Movement社群當學生

八、不管做什麼,一定要好玩!

這大概是今年最重要的心得,也是貫穿前面提到所有反思的核心領悟!其實這句話是物理治療師思翰在訪談時分享的,那時我以為自己有聽懂,但後來也是花了一年,才體悟到「人生不管做什麼,一定要好玩」這個想法有多麽的激進 (radical)!

雖然我自認為已經很放得下追求世俗紅塵的名利地位這件事(撥髮),但還是時時忘記在離台遊牧前看到哭得唏哩華拉的 Becoming Nobody 所說的:「我們活著時,都忘了自己的各種身份、所有努力的偉大計畫,都只是一個穿著的 spacesuit,當我們結束了最後一口呼吸,也必須脫下這個spacesuit,什麼都帶不走.而我們一生真正所能擁有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體驗的當下每一刻的感受.」

如果不好玩,做任何事又有什麼意義呢?雖然知道這個道理,但還是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敢某個自己主觀設定的死線、壓力超標亂爆氣;早起在墨西哥美麗海灣浮淺時,想著podcast訪綱還沒準備根本忘了自己就在海水裡;或者像現在-大年初二為了寫這篇回顧文沒,有好好享受回台過年、陪伴家人感到罪惡(擦汗).「不管做什麼,一定要好玩!」這個聽起來很任性的想法,卻真的是一個人可以做得最激進的人生選擇啊!這其實也和先前提到「控制當下情緒狀態」有關:我們可以做的是同一件事,但選擇以非常不一樣的情緒狀態和心流程度完成.

因此今年,還有往後人生的每一年每一日每一刻,最重要的任務都是學會在人生所有情境裡,「不管做什麼,一定要好玩!」.